关于公开征求《黄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23-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3-12-07 11:45信息来源:市体育局 作者:市体育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为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现就《黄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23-2026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求意见时间

10天(2023年127日至2023年1216日)(文件印发时间原因,调整公示时间为10天

二、公告方式

黄山市体育局门户网站

三、意见反馈方式

1.信函方式:黄山市屯溪区滨江东路7-2号黄山市体育局竞训科收件人:蒋红鑫(并请在信封上注明《黄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23-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

2.电邮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462878559@qq.com

3.电话方式:直接通过电话与市体育局联系,联系电话:0559-253265;

4.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特此公告。

 

                                                                       黄山市体育局

2023年12月7日

 

黄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

2023-2026年)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安徽省竞技体育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形成项目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优化,以提升竞技水平和打赢能力为目标,以保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发展体系,推动我市在省十六运会等省级以上赛事上取得好成绩。

二、 总体目标

争取用4年时间实现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根据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实际,2023年底,全面完成项目布局;2024年,大力发展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打造出我市在全省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4个以上;2025年,竞技体育全面提升,省级锦标赛夺金点在20个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攻金点1个;2026年,实现省十六运会金牌数、金牌占比和总分超上届,确保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 主要任务

(一) 实施“品牌计划”,科学布局竞技体育项目

1.健全项目布局

结合我市实际,推动田径、游泳、足球、篮球、举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拳击、激光射击、速度轮滑、霹雳舞、手球等原有项目发展,布局排球、橄榄球等新项目。

2.打造品牌项目

结合我市已有传统项目基础和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品牌项目。坚持优势项目优先发展,市级重点发展田径、游泳、乒乓球、跆拳道、举重等优势品牌项目,培育我市优秀项目集群。各区县至少发展1至2个重点品牌运动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并加大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力度。

3.发展集体项目

深化体教融合,充分利用我市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手球、橄榄球等集体项目,重点支持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组建集体项目队伍。

4.突破潜优项目

针对我市目前训练基础较弱、成绩不稳定的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举重、拳击、网球、霹雳舞、羽毛球等项目,进一步进行科学评估,积极引导,形成潜优势项目群。科学选材,系统训练,积极向上输送,加大内引外联力度,形成稳定的金牌竞争力。

(二) 实施“拔尖计划”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1、打造金牌教练员队伍。根据项目布局需要,外抓引进,内抓培训,全方位提高教练员整体水平。从优秀退役运动员中招聘一批、从退休教练员中返聘一批,从外省市教练员中引进一批,壮大我市优秀教练员队伍;邀请专家走进来授课、外派教练员出去培训、邀约省队教练员帮助带训等形式,引导教练员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加快提升现有中青年教练员队伍素质,打造一批金牌教练员,推动我市竞技项目水平快速提升。

2、壮大优秀运动员队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拓宽选材面,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运动员队伍。至2026年,市级体校在训运动员达到300人规模,县区级新型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社会力量在训人数达到1000人规模。抓实重点运动员培养,采取交流、外训等多种方式,重点保障省运会夺金运动员,着眼于冬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积极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对入选省队、国家队的重点运动员实施重点跟踪、重点保障。

3、培养高水平管理团队。加强竞技体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项目队领队。提高竞技训练科学化水平,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体育科研队伍,建立健全市业余体校科研团队,打造以运动员和教练员为核心,训练、科研、医疗、保障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团队。重视裁判员队伍建设,根据我市项目结构特点,培养和打造一支国家级裁判员队伍,全力培养一批能够在省内外大赛中担任裁判工作的优秀裁判员。

(三) 实施“开放计划”构建多元化训练格局

1、建设主训基地,推进市级体校专业化建设。严格按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不断改善市级体校办学训练条件,提升教学训练质量。充分发挥市级体校主渠道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合理布局市体校竞技项目,训练项目发展到1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市业余体校训练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田径、激光射击、举重等项目训练场地,建立健全教练团队选拔管理机制。

2、夯实人才基础,抓好县区级新型体校规范化建设

加强对县区级新型体校的管理和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新型体校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调动区县新型体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围绕“一县(区)一品牌”的目标,推动县区竞技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引导区县级新型体校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至2026年,各区县新型体校深挖潜力,布局特色项目2-3个,组建三大球项目队不少于1个。

3、抓好主育基地,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

深化体教融合,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打造“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体育运动项目,鼓励申报“市队校办”和“名校办名队”工作。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施竞技项目进校园,推动足球、篮球、排球在学校普及开展。对确定为联合办队特别是集体项目队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给予扶持,承担训练任务的学生、体育教师根据相关政策享受运动员和教练员补贴。

4、拓宽培养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训练

引导鼓励有能力的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全市竞技体育训练工作。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企业作用,完善“市队社会办”模式,鼓励协会、俱乐部、企业通过联合办队、独立办队等形式组建乒乓球、网球、轮滑、霹雳舞、橄榄球、羽毛球、冰雪、马术等项目运动队。将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统一纳入全市竞技训练管理体系。办好省队市办(乒乓球)项目队,按照“目标考核、扶优扶强”的原则、协会、俱乐部、企业等社会力量给予积极扶持。

(四)实施“群雁计划”完善竞技体育赛事体系。

1、合理规划市级竞技体育赛事。优化市运会赛制和项目设置,在年龄结构、项目设置上与省运会保持一致,调整市运会竞赛规模,明确市运会竞赛目标,发挥市运会选材功能,提高办赛水平。深化体教融合,举办好市级青少年锦标赛和中小学生体育联赛,推动竞技运动项目进校园,为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搭建赛事平台。

2、健全县级竞技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支持县区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各县区要按照市运会和市级锦标赛项目布局,服从于人才培养选拔的需要,积极举办好县级综合性运动会、县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少年儿童锦标赛。积极承办市级以上竞技体育赛事,健全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竞技训练的活力,为选拔、输送后备人才发挥塔基作用。

3、积极承办举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积极承办省级以上竞技体育赛事。力争每年承办5项以上省级竞技体育赛事、2项以上国家级竞技体育赛事。通过组织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活动,达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以赛促项目发展”的目的,激发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热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成立竞技体育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形势和研究工作,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备战省运会工作进展情况。向上加强对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上级体育部门的支持;向下加强对县级体育、教育部门的考核衔接。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强协调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促进我市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保障。建立竞技体育绩效评估和扶持机制,省运会周期内评选认定一批市级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根据情况给予补助。体育部门会同人社部门落实退役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教育部门要落实和优化运动员的就学和升学激励政策。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竞技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逐步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重点保障重大赛事备战和正常的训练器材、场地设施建设;加大经费保障支持田径、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重点项目和足球、篮球、排球、手球、橄榄球等集体项目,完善和落实竞技体育奖励机制,对超额完成省运会夺金任务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压紧压实责任。落实“三级包保责任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包保训练单位,训练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包保项目队,项目队主要负责同志包保重点运动员,层层压实责任,全面聚焦省十六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实行每半年一评估,每季度一分析,每月一报告,重点运动员“一人一方案”。把夺金牌任务压实到各训练中心负责人和项目领队、主教练上,同时压实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责任,坚持“零容忍”,确保拿“干净”金牌。

(五)加强宣传引导。宣传部门加大对竞技体育的宣传,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争光育人的功能,对取得重大成绩的先进典型予以大力宣传,提振全市人民精气神,为全市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附件1:黄山市竞技体育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2: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部夺金任务分解表

 

 

 

 

 

 

 

 

附件1:

黄山市竞技体育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单位

任务清单

1

市体育局

1.负责落实省十六运会和各项大型比赛的综合备战工作。

2.负责市级体校和运动队建设。

3.负责科学布局我市竞技体育项目。

4.负责向上争取竞技体育支持和向上输送人才。

5.加大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力度,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和扶持。

6.加大竞技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2

市教育局

1.负责落实运动员就学和升学政策,保障运动员文化课教学。

2.负责配合市体育局落实市体校建设。

3.负责落实体育项目“一校一品”,协助市体育局开展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

4.负责推进校园足、篮、排球项目联赛制度,与市体育局共同负责省十六运会集体项目组队参赛工作。            

3

市财政局

1.落实逐步对竞技体育加大投入。

2.落实重大赛事备战经费和竞技体育奖励经费。

4

市人社局

1. 负责落实我市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研究出台高水平聘用教练员的直接招录政策。

2. 引进外省市优秀退役运动员。落实竞技体育人才奖励机制。

5

市卫健委

1. 负责协助市体育局做好建立体育科研队伍,保障重点运动员医疗康复。

2. 负责竞技体育重大赛事的医疗救护工作。

6

各区县

人民政府

1.负责落实各项竞技体育工作任务,落实相关政策。

2.负责落实区县新型体校建设。

3.落实1个重点品牌项目 ,完成省十六运会金牌任务数。根据人口基数和项目布局情况,各区县承担省运会金牌任务数为:屯溪区3枚;徽州区1枚;黄山区3枚;歙县3.5枚;休宁县2枚;祁门县1.5枚;黟县1枚。

4.发展大球和手球项目,至少承办1个集体项目队,代表黄山市参加省十六运会。

5.负责落实本地区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和引进优秀教练员,落实学校教练员岗位。

6.负责举办县级综合运动会,举办县级中小学生联赛;积极承办市级以上竞技体育赛事。

7.落实竞技体育相关经费保障。

 

 

 

 

 

 

附件2:

安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部夺金任务分解表

序号

项目

夺金目标

责任单位

备注

1

田径

3

市业余体校

休宁县文旅体局

 

2

游泳

6

市业余体校

 

3

跆拳道

3

市业余体校

 

4

乒乓球

3

黄山区文旅体局

市乒乓球运动协会

省队市办

市队区办

5

举重

3

市业余体校

 

6

足球

2

市足球协会

各区县文旅体局

 

7

篮球

2

市篮球运动协会

各区县文旅体局

 

8

排球

2

歙县文旅体局

市队县办

9

手球

3

屯溪区文旅体局

黟县文旅体局

市队县办

10

橄榄球

1

市业余体校

 

11

武术(套路、散打)

2

市业余体校

 

12

合计

30

 

 


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23-2026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山市竞技体育提升四年行动计划2023-2026)》(送审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黄山市未来年竞技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对建成体育强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调研论证、梳理分析、研究总结、发现优势、找准问题、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经各部门征求意见、座谈讨论和修改完善,形成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行动计划》。现就起草情况做如下说明:

一、制定《行动计划》的必要性

(一)政策环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21年,省政府印发《体育强省建设方案》,2023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竞技体育突破“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到2025年,竞技体育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工作需求

从黄山市青少年竞技体育现状看,短板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底盘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0-14岁青少年儿童共有19.06万人,但是,我市目前注册运动员只有2000余人,其中常态化训练的仅有200余名。二是高水平运动员“青黄不接”。我市自建市以来,仅有田径运动员吕秀芝站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场,获得了2块铜牌的成绩,其他能站在国际、国内赛场的运动员凤毛麟角,省运会成绩也一直在排行榜后三名徘徊。三是训练体系不完善。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业余体校与市运动管理中心合并,县(区)体校的撤并改,体校职能弱化,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导致青少年体育人才训练体系构建工作难度增大。四是训练场地匮乏。我市竞技体育训练无“三集中”场所,市级无公共体育场,学校体育设施不健全,全市大部分学校无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训练场馆严重缺乏。五是经费保障不足。目前只能保障竞技体育项目队的基本参赛费用,日常训练经费由各项目队自筹或学生家长自行承担。

竞技体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单靠体育部门无法应对青少年体育群体复杂多变的形式,制定我市竞技体育行动方案,建立竞技体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度,促进体育、教育、财政、编办、人社和各区县人民政府等多部门统筹协调,全面调动社会资源,合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二、制定《行动计划》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一)主要原则

通过创建品牌项目、重视人才建设、创新发展方式、建立保障机制,形成我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提升备战水平和打赢能力。

(二)主要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19〕13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19〕40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10〕23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

 (2015年3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15〕11号)

  5.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

 (2011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令第14号发布)

  6.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

 (2011年9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令第15号发布)

  7.关于印发《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的通知

 (2014年1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青字〔2014〕94号)

  8.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7年11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体青字〔2017〕99号)

9.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

2023年1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体人规字〔2023〕3号)

10.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2023年3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人规字〔2023〕5号)

11.关于印发体育强省建设方案的通知

2021年9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皖政〔2021〕43 号)

12、安徽省竞技体育突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皖政办〔2023〕7号)

三、制定过程

根据《行动计划》编制实际推进情况,制定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实地调研阶段(3-6)。体育局初步研定目标任务、工作计划、组织架构、保障措施,并排出调研计划,对黄山市三区四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提出方案阶段(7-8)。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行动计划》初步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征求意见阶段(8-9)。914日面向有关单位和三区四县印发征求意见稿,收到市教育局、市编办等单位意见反馈,并根据初步方案征求意见情况,对方案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并于922在市体育局召开谈会,再次征求了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市业余体校、市相关体育协会意见建议。

)修改定稿阶段(9-10)。结合书面征求意见情况,综合座谈会相关单位建议,对《行动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于9月27日经市体育局局长办公会讨论,形成《行动计划(审稿)》。

四、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在深入调研、全面梳理黄山市竞技体育现状的基础上,以提升备战水平和打赢能力为目标,以保重点项目和运动员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发展体系,争取用四年时间实现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推动我市在省十六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提出本周期的主要任务有四项计划,分别是品牌计划、拔尖计划、开放计划和群雁计划,打造我市田径、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品牌项目队,充分利用我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力量,大力发展三大球, 挖掘一批潜在优势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并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方式,形成体校、学校、社会力量三合一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竞赛机制,积极承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以达到激发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的热情,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同时,从组织、政策、费、宣传等方面提出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一)《行动计划》的期限确定为年,原因是备战省十六运会举办时间是2026年,备战周期为四年,竞技体育工作需要持续开展,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时间也是四年一届。

(二)《行动计划》中拟出了周期新型体校建设、退役运动员安置、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是安徽省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考核体系中的内容。

(三)本计划中列出的田径、游泳等重点品牌项目队,是根据上一个周期的夺金情况和市的实际情况,同时些项目也是我省竞技体育重点建设项目。

   (四)各区县的金牌任务数以区县人口基数为基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