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局2018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一、过去五年(2018—2022年)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国家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依托山水文化生态区位综合优势,深入实施“体育+”“+体育”战略,全力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不断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至2020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省体育局评为2020年度考核“创新”单位、2021年度体育产业考核“优秀”单位。荣获中国田径协会颁发的田径项目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贡献奖。202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一)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激发群众体育发展活力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年均举办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300余次,带动全市41%的人口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成功举办了市八运会,持续举办6月10日纪念毛主席题词主题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全市新年登高大会、“四球一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广场舞)业余联赛等。创新举办2020年玄铁系列赛春季线上骑行挑战赛、全民健身·奥运同行2021年黄山市全民健身日广播体操广场舞线上比赛、健康黄山我行动·广播体操云比赛等。深入实施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打造15分钟健身圈。据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全市体育场地数量4000余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6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型室内健身中心88个,全民健身广场94个,多功能球类运动场121个,超过60%的乡镇完成“三个一”建设,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共有省级体育生态公园3处,市级大型体育场馆3座,区县级公共体育场馆32座(含体育公园)。市级体育场馆常年面向市民免费低收费开放。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实现市、区县两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全市县级以上体育协会、俱乐部167个。完善社会团体治理体系,持续开展社团业务规范评估。创新实施由社会力量承办培训、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赛事活动等。科学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762人,占总人口的4.5‰。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室,指导门球、广场舞、健身气功、水上等项目。开设市民体育课,共拍摄体育健身指导专题片92期,节目播出时间共计2300分钟;发布“快乐健身微课堂”27期。创新成立黄山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为市民提供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全市年均完成监测样本8000个。
(二)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宗旨,推动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提升实力
重大赛事增光添彩。在2018年省十四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29.975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取得了“金牌总数、团体总分超上届,金牌总数排名位次前进一位”的良好成绩。参加2019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共获得2金2银7铜19个优胜名次的好成绩。我市竞走运动员吕秀芝在2019年全国竞走锦标赛获得冠军、在2021年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取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进入中国奥运田径代表队。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进校园活动,目前已在30余所中小学开展项目普及。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与教育系统联合开展青少年赛事活动。加大青少年优质体育组织创建工作力度。全市共创建10所省级、2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国家级、8所省级、22所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加强推进县(区)体校建设,积极采取市队县(区)办的方式,加强基层运动人才选拔,打通县(区)直接通过选拔参加省级比赛的通道。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联合办学和市队校办工作。与黄山学校、歙县王村中心学校和屯溪区百鸟亭小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选拔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探索社会力量组队训练和参赛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模式,认定了市级9个项目试点基地,并由基地组队代表全市参加了省级青少年赛事,将其纳入我市省十五运会项目布局,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分工合作、协同推进赛事活动举办的良好机制,将部分青少年赛事活动交由社会力量承办,有效的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了赛事活动的社会参与性。
(三)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目标,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
高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体育产业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统筹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省统计局、省体育局核算,2019年(目前统计部门仅发布至2019年)我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度全市GDP的2.46%,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在全市经济贡献率显著上升,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保持当年度全市GDP占比2%以上。高质量筹办重大赛事活动。创新并持续举办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集中培育打造了中国黄山·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五大自主品牌赛事。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已连续举办17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已连续举办 17届)、新安江龙舟赛(9届)、中国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马拉松(6届)、黄山论剑·武术大赛(4届)、中国黄山越野跑锦标赛(3届)等群众性精品赛事活动。目前,我市现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赛事1个、精品赛事3个,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赛事2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全市每年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赛选手、亲友团及客商等超千万人次来黄山参赛观赛、旅游观光和洽谈贸易,有效促进了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育消费市场。大力促进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全市在库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337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新思路,全市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购买社会服务。召开赛事计划推介会,发布年度重大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计划,公开征集赛事合作伙伴。成立了体育产业促进会,搭建体育企业交流自治平台。举办了三届体育消费节。发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撬动作用,累计投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600万元。开展体育消费统计调查,2021年,我市体育消费总规模为28.9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2171.38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04%。推进基地实体化建设。建成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歙县桂林埃弗特网球小镇、齐云山体育休闲小镇、途居黄山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基地、宏村国际滑翔伞基地等一批生态型运动休闲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个区县入选皖南(县域)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1个案例入选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共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全国汽车自驾运动五星级营地1个、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5个、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线路2个、长三角地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个、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6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个、省级体育生态公园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其中黟县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黄山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太平湖景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黟县徒步露营地线路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
二、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党建引领坚强有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制定下发《2022年市体育局党的建设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党建工作开展。召开市体育局党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2021年度组织生活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红色徽州·绿色新安”等主题党日活动。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制定下发《市体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度学习计划》,严格落实“一学一报”制度及学习档案整理保存工作,召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1次。发挥行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消费帮扶,拍摄题为《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党课微视频,推进编制《石岗体育规划》。与武警黄山支队签订《军地共建协议》,推进双拥共建。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强化局机关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体育场馆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今年我局分管负责同志下沉休宁县支援疫情防控工作,选派工作人员前往市级集中隔离酒店志愿服务,组织局系统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下沉高速口健康志愿服务点执勤,做好高铁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二)体育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决策、依法履职,截至目前共召开党组会10次、局长办公会10次。推进体育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完成年度抽查工作。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文明创建工作,巩固提升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第十四届黄山市文明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工作。高质高效办结2022年市人大代表建议2件和政协提案6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观,积极主动回应群众诉求,按时圆满办结“12345”平台转办件85件。1次走进《政风行风热线》。开展“暖民心,接热线”和“接热线、办实事“活动。
(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实施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制定《快乐健身行动方案》《黄山市“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18个(任务数76个),全市2022年行政村、住宅小区维修、提升和配建任务已完成100%。建设群众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结合中心城区南滨江公园、人才公园配置智能健身路径,建成室外篮球场;结合屯溪区全民健身中心楼顶空闲用地建设儿童足球场。积极推进2022年体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祁门县宋家山体育公园项目的规划编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2022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安徽分会场活动、黄山市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70周年主题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世界健身气功日”系列活动、2022年黄山市社区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黄山坐标定向赛、2022年黄山市社区运动会广场舞比赛暨2022年黄山市广场舞业余联赛等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将省十五运会群体部比赛选拔组队工作交由市级相关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承办。同时,依托市级体育协会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新成立市广场舞协会、市掼蛋协会,指导市太极拳协会规范完成换届工作。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目前已开展3个项目培训。成功承办2022年“送教上门”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进基层活动。标准化、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监测900余人。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室积极拓展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新路径。
(四)青少年体育加快发展
加强体教融合,全面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计划》,整合资源,印发《黄山市2022年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计划》。落实“双减”政策,积极配合抓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查和审批工作,理清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审批联络机制,印发《黄山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指导各区县推进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审批24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深化体校改革工作,印发《黄山市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体校在训学生、教练员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系统比赛的奖补机制,激励体校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积极促进青少年体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办好第37届“海港—上汽”杯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黄山赛区赛事。对接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局,双方达成战略友好协议。创新举办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赋能数字体育,与上海力盛体育、深圳悦动圈合作,创新举办黄山市AI亲子运动会,人数达6万人。创新举办“民生杯”校园足球赛暨2022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市共47个足球队约600余名青少年参与比赛。圆满举办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承办2022年安徽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全省500余名篮球运动员在黄山参赛。
(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全有序创意办赛。有序筹办2022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圆满举办了全国竞走大奖赛暨竞走项目世锦赛&亚运会选拔赛、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暨国手邀请赛、吴阿顺·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队际挑战赛、第 17 届中国黄山(黟县)山地车公开赛等30余场重大赛事活动,同时市县联动开展40余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认真筹备2022全国越野跑锦标赛、2022中国桨板俱乐部联赛、2022中国中学生击剑联赛、第18届中国黄山登山大会等精品赛事。持续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2022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完成2021年度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工作。完成2021年度黄山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探索产学研发展,与黄山学院共建黄山市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成立市体育局2022“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截止10月9日,我局2022年共外出赴上海、深圳、无锡、合肥招商10次,拜访企业、协会62家,在黄接洽客商122批次,6月6日—7月29日局长宣红燕带队赴深圳市体悟实训,组织客商赴黄考察3批次共12家企业,达成初步投资合作意向企业4家。成功引荐龙源·渔舍项目和露营家枫杨林生态艺术营地项目,总投资2.1亿元。编制体育项目库,发布体育项目招商手册,在2022赛事活动推介会上集中签署4个合作协议。推动体育彩票持续健康发展。截止10月8日,我市共销售体育彩票1.507亿元,其中乐透0.518亿元、竞猜0.815亿元、即开0.174亿元。
(六)竞技体育发展向好
积极备战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共参加26个大项比赛,出队人数500人,为历届之最。创新组队、出队模式。截至目前,我市代表队青少部共赢得10.5块金牌(不含代入金牌数),587.5分。取得金牌与上届持平、总分已经超过上届的好成绩。群体部获得乒乓球女子25-34岁组第一名、男子65岁以上组第三名,广场舞健身舞自选套路第三名,国际象棋女子甲组、女子乙组第三名,其他各项目比赛均有单项成绩进入前八名。
三、今后五年(2023—2027年)工作谋划
(一)推动群众体育迈上新台阶
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供给,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壮大社会体育人才队伍,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健康黄山”为主题,构建“品牌赛事+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发展健身走、球类、广场舞、工间操等项目,积极开展水上、冰雪(类冰雪)等时尚运动项目,持续举办迎新年登高大会、社区运动会、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深入实施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完善场馆体系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居住小区、行政村、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造智能健身场馆和智能体育公园。到2025年,新建全民健身步道200公里,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少于350个。推进市、县(区)两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建设,实现体质检测、运动指导等公益服务常态化,推动健康关口前移。配齐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社区健身团队等,重点培育扶持晨晚练点等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的全民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考核和管理办法,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建设,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二)推动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
坚持强基固本,提升竞技体育实力。继续探索开放共建竞技体育项目新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竞技体育新格局。采用市队县(区)办、市队校办、市队俱乐部办、市队高校办等方式,谋划手球、轮滑、乒乓球等市级重点竞技体育社会训练基地7个以上,完善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训练和备战体系。实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引进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和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体育人才,完善基层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和输送机制,力争五年间输送到省队、国家队优秀人才10人以上,培养精英运动员,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竞技体育人才。建立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浙江等地联训和培养机制。积极推广“三大球”,实现协会、校园、俱乐部等各种途径衔接贯通,完善足球、篮球、排球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田径、游泳、跆拳道、网球、高尔夫等项目,持续优化训练项目布局和资源配置。积极备战省十六运会,力争实现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超上届。
(三)推动青少年体育探索新模式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建立全市青少年体育联合工作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和训练体系,打破赛事壁垒,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联赛体系。强化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深化体校改革,优化训练参赛项目布局,改革完成1个市级体校、4个县级体校建设。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养,每年坚持举办市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训班,并推荐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强化教练队伍培训及交流学习。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和评估,建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小、中、高一条龙体系,积极举办市级冬夏令营活动,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助力全市青少年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构建完善规范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管理和审批,推动体育培训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四)推动体育产业开创新格局
创意推进“体育+”,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媲美、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产业体系,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完善体育赛事体系,优化体育产业集群,形成全域联动、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充分发挥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展体育会展经济,举办体育消费节,拓展体育休闲新业态、新产品。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在引进和申办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IP上取得较大突破,重点打造“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山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提升中国黄山·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五大自主系列品牌赛事。优化体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推进水上运动基地、航空飞行营地、马拉松学院等项目。构建全域户外网络体系,整合四道资源,以驿站、营地为联系点,以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风景道为联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四、2023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体育治理水平
加强体育领域思想引领。深化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建基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体育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结合体育行业特色,打造体育党建品牌,推进党建工作和体育业务深度融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优化体育保障服务。结合体育行业特点,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八五”普法,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风险,着力提升依法治体水平。加大对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加强赛事安全监管,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发展全民健身,助力健康黄山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实施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办好“15分钟健身圈”民生实事,推进二代智能健身苑、健身步道建设,整合空间资源,建设一批镶嵌式健身场地。做好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地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工作。到2023年底,全市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少于90块,新建健身步道50公里。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积极开展广场舞、健身走、工间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持续举办好四级业余联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支持各类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实现年均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15万人次。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持续开展体育社团业务评估工作,不断健全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专业水平。加强对街道、乡镇等基层体育组织的备案、指导工作。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线服务率和服务水平。依托各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基层、进农村等活动,教会群众1-2项运动技能,确保全市全年培训不少于2.5万人次。
(三)坚持强基固本,提升竞技体育实力
继续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完善体教融合相关制度建设,推进专业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学校工作,加大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力度,整合部门资源,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建设,联合开展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培训,助力青少年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深化体校改革。推动没有体校的县全面建成新型体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体校。改善体校办学模式和条件,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体校在训学生、教练员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系统比赛的奖补机制,激励体校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开展共建竞技体育项目工作。下发共建项目队方案,采取市队县(区)办、市队校办、市队俱乐部办、市队高校办等方式,开展乒乓球、手球等市级重点竞技体育社会训练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训练和备战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开展评估工作。落实“双减”政策,积极配合抓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查和审批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采取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为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服务提供条件,丰富青少年体育市场供给。
(四)激发“体育+”效能,增强体育产业活力
创意品质办赛。办好2023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暨第四届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2023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和国家省市计划类赛事,谋划培育“黄山马拉松”“航空飞行大会”“黄山国际高尔夫球公开赛”等赛事。推进双招双引。谋划推进体育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新安江沿江智慧健身步道项目合作,招引航空飞行营地、水上运动基地、马拉松学院等重大项目,完成市政府下达全年招商目标任务。培育市场主体。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发放消费券刺激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鼓励社会资本在体育赛事、场馆服务、项目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争创产业示范。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和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推进体育产学研项目落地,申报产业示范项目并至少获评1项,宣传推介黄山优质体育资源,发展体育旅游消费。